在新創 20 週的心得記錄

Mia Huang
13 min readDec 31, 2023

--

GoFreight 是我在 2022 年注意到的新創公司。遙想起在 Yourator 數位職涯博覽會擺攤時,聽到 GoFreight 的消息。

當時,我們的工程師拿著一份 DM 興奮地說:「嘿,Mia,這家公司的薪資真的很吸引人!」我當時半開玩笑地回應:「不然你去阿!」誰知道,一年半後自己竟然成為了 GoFreight 的一員。

要深入了解一家公司,最佳方式是研究他們的 LinkedIn 公司頁面。這不僅可以了解他們的產品與服務範疇,還能看看員工的背景和學歷。一開始只是因為好奇而隨意看看,但逐漸地,這些資訊讓我對 GoFreight 越來越感興趣。GoFreight 內部有來自各個領域的頂尖人才,這點特別吸引我的注意。因此,開始不時關注 GoFreight 的最新資訊和動態變成一種習慣。

好喜歡我們團隊 People and Culture team

2023 年 8 月,因緣際會地加入了 GoFreight。本以為自己加入了歌舞昇平的新創公司,但實際上,所面臨的是接踵而來的挑戰和學習機會。以下將分享在 GoFreight 初來乍到的 20 周所經歷的學習歷程。(情境有點多,請小心服用)

把自己的期待好好說清楚,而非用「應該」來表達。

作為一個總是努力將事情考慮得盡可能周全的人,導致我在工作中不斷地為自己增加了更多的任務。例如,負責招募工作,除了要找到合適的人才,還想著如何優化招聘流程並將其系統化;為了讓更多人了解公司,我努力全面提升雇主品牌,現在手握一堆社群媒體的權限;甚至為了讓候選人對公司有一致的認識,還設計招募的視覺識別,希望人選對我們印象深刻。

在自己的工作中不斷填滿任務時,有時由於溝通不到位,便容易產生誤會。可能是沒有接住別人包著「應該」傳來的球,或是自己對他人產生「應該」的期望。許多人可能有過類似的經驗,心中會有那種咕噥:「他不知道我很忙嗎?」或是「之前不是說過了嗎?」這些其實都是圍繞著「應該」這個詞的疑問。

在一次與主管的一對一會議中,她對我說:「如果你有這些期待你要跟我說,否則我不會知道該怎麼做,或是好好回應你的需求。」當下有點愣住,覺得她說的很合理,但是又很違背自己過往職涯累積的通靈體質。

不預設立場。

這題跟上面的「把自己的期待好好說清楚,而非用「應該」來表達。」相呼應,就是在「應該」的狀態下假設對方在某種立場上。這其實是職場溝通很大的陷阱,自己也跳過很多次。

剛報到不久就被安排與 CEO 開會,討論公司雇主品牌的推進方式。我當時非常興奮,因為以前從未遇過 CEO 會對雇主品牌議題這麼上心(通常是 HR 部門極力推動,公司才勉強進行一些招募行銷)。所以,投入了大量的心力,希望能提出一些創新的想法。但由於各種考量,我們決定先將重心放在優化公司招募網站的介紹內容上,這整個過程花了大約兩個月的時間。

這期間的頻繁往返主要是因為我與 CEO 對人才的看法不同,這導致在文案展現上有所差異。期間曾一度感到沮喪,想要放棄。然而,最終在主管的幫助和透過工作坊收集同事的意見下,還是完成了最終的文案。

在試用期評估會議上,主管問我的看法。在表達了自己的觀點後,她又問我如果重來一次會怎麼做。她說:「希望你不要預設 CEO 就是站在某種立場,或是溝通幾次之後選擇放棄,因為其實我們還有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。」她接著說:「每個人的想法會不斷的變動,我們能做的是不斷的 recap 以及把大家的想法校準在跟我們一樣的基礎上,而非把對方定在某位子,這無助於事情的推進。」

初期合作的默契需要培養,告訴自己需要相應的耐心等待。

追求快速見效在某些情況下是值得讚揚的,尤其是在與團隊有良好默契且目標導向的環境中,這種態度通常會被視為積極且高效。然而,對於剛加入新公司的人來說,立即追求顯著成效可能反而會帶來災難。

剛加入公司不久,就接手了 PyCon 活動的籌備,這個活動需要在會場擺攤兩天。仔細了解後發現,公司缺乏許多基本的招募工具,如往年的招募視覺、易拉展等。而且距離活動開始只有不到三周的時間,找廠商合作設計並製作這些工具是一大挑戰。不過當時的我認為憑藉在前公司的相關經驗,以為這只是小事一樁。

然而,當時並沒有意識到的一個重要限制是,我其實剛報到不久,對公司的風格和文化還不夠了解,很難迅速讓內部團隊接受整體的視覺設計。實際上,以前從未在缺乏團隊默契且時間緊迫的情況下進行過類似的工作。

隨著截止日期的臨近,我們依然未能確定最終設計,而在時間壓力下,我終於爆發了。還記得那時自己在 Slack 上要求大家不要提出太多要求,因為時間有限,請給出建設性的建議,而不是只是發表一些主觀的評價與回饋。

實際上,團隊成員們只是想提供幫助,他們以自己的方式來協助專案推進。然而,在那時,由於各種壓力、缺乏信任感和團隊間的默契不足,我失去了耐心。也因為這個事件,大家後續在跟我合作的時候更小心翼翼,但這從不是我的初衷。

當時,由於團隊成員間的相互了解不夠深入,缺乏必要的默契和理解,即使是小小的摩擦也可能演變成裂痕。這些裂痕在團隊關係中留下的傷痕,在後來花了許多時間和努力去修復。這次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,新加入一個團隊時,建立信任和默契的重要性,以及在壓力和挑戰面前保持耐心與理解的必要性。

幾經波折還是有好好地呈現,我們團隊真的很棒。攝影:Ray

每個人會有工作上的角色與其他角度的樣貌,不要用一個角色定義一個人。

在擔任 HR 尤其是招募工作時,與各個部門主管的互動是日常工作的一部分。在這個職位中,我會遇到夥伴作為面試官為團隊篩選人才,也會與夥伴合作招募活動向人選介紹公司,但同時也會接收夥伴反應員工活動辦得太孩子氣的回饋。以上舉例的夥伴其實都是同一個人,令人驚喜吧?同一個人,不同的角色,不同的互動與合作方式。

最有趣的是,同一個人在不同角色中,有時會表現得有些機車,有時又非常討喜。在跟每個人合作時,可以選擇聚焦在哪一面,或者用一個中立的角度看待之,不根據對方的過往來推斷未來,也不用單一事件來定義對方。

作為一名招募人員,這似乎有些矛盾。畢竟,行為面談通常是基於對人選過去行為的分析來預測他們未來的表現。但是,如果自己有意識到在不同情境下,人們會扮演不同的角色,並且這些角色會影響他們的行為,這種看似的矛盾其實就不再是矛盾。

就像在面試時,作為招募人員的角色是篩選人才,但在其他時候,與同事的互動更多的是合作。意識到自己在不同情境下扮演的不同角色,就能更好地理解他人也是如此。這樣的認識幫助我們更加客觀和理解他人,畢竟,每個人都是多面的存在。

會議上的討論都是針對事情而非個人。

在每周的部門會議中,大家會匯報各自的工作狀況並討論重要事項。作為一個喜歡參與決策和狀況共有的人,我通常會對每個人的工作提出問題,積極參與其中。

但是,我注意到,在討論公司政策的議題時,如果太投入,而且對方的觀點與我的相反,就會有一種想要爭辯勝負的衝動。這種時候,自己會不自覺地加快說話的速度,甚至在語氣上顯得有些壓迫性。

雖然在後續一對一會議中,主管給我的回應是「這對我來說還好,因為我知道我們是針對事情討論。(她真的是安全感很高的人,好優秀)」給了我很多的安全感。儘管如此,仍希望自己在會議上可以是一個讓人舒服且好好傳達意見的人。需要記得,事情本身是中性的,沒有所謂的輸贏,重點應該放在討論是否能讓事情變得更好,或是否能產出下一步。

選擇相信。

在參加《領導與溝通力》的訓練時,一位外部講師向所有主管們提出了一個問題:「怎麼知道員工在跟你互動時是真誠還是欺瞞呢?」大家輪流回答,提到觀察眼神、是否補充過多細節、肢體語言、過往紀錄等。

講師的回答令人深思。他說:「這些方法都很好,但你怎麼確定呢?這些觀察可能只是基於假設,一旦你判斷錯誤,你和夥伴之間的信任就可能破裂。」接著,講師提出了他的看法:「我的話,就是選擇相信。相信他說的是真的,而且會讓對方清楚知道,只要你敢講我就會當真。」

「所以如果他說的跟做的不一致,我們可以透過回顧之前的話語與行為,讓他慢慢講出真心話。」「這是信賴建立的過程,也是管理的基礎。」

聽講師這樣說,非常觸動到我。因為職務角色的關係,自己總是會懷疑他人的回應,內心會想著:「這是真的嗎?」「目的是什麼?」「下面一層藏著什麼?」以往,這樣的觀察力常常讓人驚嘆,但這也導致我容易往負面思考(畢竟很難相信人),並且在人際互動上信任度低,需要花費很長的時間來建立關係。這次的訓練提醒了我,有時候,選擇信任比不斷懷疑更重要,特別是在領導和管理的領域中。

選擇相信,可以讓我擺脫負面的迴圈,建立互相信賴的人際關係網絡,重點是讓自己更快樂。

《領導與溝通力》課程側拍

如果在工作上發生任何事情都選擇積極面對,為什麼不選擇快樂工作?

有一次工作很厭世的時候,RD 主管來聊天。當然,對話中不免包含幾句 murmur。由於那天的負面情緒頗重,他似乎感受到了我的厭世感。聊完後,我準備繼續工作,拿起筆電,準備去處理剛剛在 murmur 的人事物。

他問「結果你還是會去處理你 murmur 的事情?」我回答:「對呀,不管怎樣工作都要做呀!」他又問:「如果在工作上發生任何事情,你都會選擇積極面對,為什麼不選擇快樂地工作呢?」這時,我愣住了,只能回給他一個傻笑。

的確,如果無論如何都會選擇面對自己的工作,那為什麼不選擇用一種快樂而舒適的心情來應對一切呢?這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。雖然現在還做不到,但很好的是自己已經意識到這一點了。

情緒是手段,讓你達成目的用的。

情緒對於人類來說是個警鈴般的存在,各種情緒都代表某些訊號,方便向內挖掘自己的真實需求,但有時候會被情緒拉著跑,比如說被憤怒帶跑、被憂鬱侵蝕或是沉迷於快樂中。

在工作上遇到不順心的事情或是遭受某些壓力的時候,就容易讓自己有情緒起伏,這其實是我們內建的戰或逃反應,再正常不過。但是被帶著走時就不好了,以過往經驗來說,這往往可能導致後悔莫及或是無法挽回的後果。

某一次,與一個新合作的廠商開會,過程中由於對方一直無法給予明確的答案,所以內心中的不安全感跟擔心全部變成情緒宣洩給對方,後來是由主管出面緩頰。會後主管問:「你的情緒是為了達到什麼目的?」當下無法回答她這個問題,我知道我做的不好。

主管接著說:「你可以有情緒,但是如果是在職場上,你必須把情緒當成手段,讓你達成某個目的而用。而不是像剛剛只是把自己的感受倒出來,但它並沒有幫到你任何事情。」

這件事讓我意識到,如果想要在職場上持續成長,學會善用情緒是一個必須面對和處理的重要課題。

不會就學,不擅長就花時間。

2023 年 10 月,我開始為 GoFreight 在美國招募人才,這應該是我在 GoFreight 數一數二不舒適的歷程,哈哈哈。

首先,美國的履歷真的超級爆炸多,一天可以超過一百封履歷,後續可以每天都有履歷進到系統,只怕履歷篩不完不怕沒履歷,跟台灣的市場真的天差地別。

其次,因為是不同的人才、就業市場,在履歷篩選的過程中最花時間的就是 Google 人選過往任職的公司以及學歷,要搞清楚該公司在做什麼,是否跟我們的需求有相關,每次篩履歷都要花大量的時間,這過程耗時又繁瑣。

然後,為了增加履歷篩選的效率使用了 ChatGPT 幫忙篩履歷,但是整體的量大到 ChatGPT 4 用量用完它不幫我工作,不然就是 ChatGPT 腦補一堆資訊讓 Hiring Manager 覺得我連履歷都篩不好(我不知道這是不是真的,但我心中有這樣的腦補),總之也是個悲劇。

ChatGPT 也會罷工

還有,美國的地域廣闊,時區差異也造成了困擾。從東岸到西岸,時差可達三個小時,這意味著在台灣安排面試的時間不是一大早就是深夜。光是處理與面試時間相關的信件問題就讓人頭痛。

而且,由於這個職位需要 HR 進行英文面試,這對我來說也是一大挑戰。每當一周內沒有安排美國求職者的面試,內心都會鬆一大口氣。

美國的求職者經常爽約,無論是 HR 面試還是與 Hiring Manager 的面談,這種情況頻繁到難以置信。我經常需要花時間發郵件詢問求職者的動向。

最後,我們的 Hiring Manager 是美國人,這在溝通上也是一個挑戰,資訊的傳遞和回覆至少需要一天時間。

這次的經驗對我來說是在熟悉的流程中遇到了陌生的挑戰。所有以為理所當然的步驟都出現了意料之外的發展,迫使我需要打破自己的認知框架,重新構建甚至重寫,因此花了大量時間去理解、學習、掙扎、接受和適應。

這段經歷對我來說極為艱難,甚至向主管舉過白旗,希望可以先不要碰這一塊工作(她沒有接受我的白旗又是另一回事)。我會將這次美國的經驗深深刻在腦海,讓自己知道未來應該如何應對,也希望在面對類似的情境時,能更加從容不迫。

可以做的事很多,怎麼排序很很重要。

在新創公司工作確實意味著有很多機會去做不同的事情,畢竟在一個一切都從零開始的環境裡,只要有時間和心力,似乎什麼都能發生。但實際上,對於新創公司來說,時間和心力本身就是非常珍貴的資源。

過去面對工作時總想著如何做得更好、更全面和完整,因此我的主管常戲稱我為「聚寶盆」,因為一旦交給我一項任務,總能衍生出更多的工作,並試圖將每項工作都做到盡善盡美。

直到有一天,我突然意識到,這種自以為是「為公司好、為團隊好」的行為,其實在耗費自己的心力、佔用主管的時間和團隊的資源,這在某種程度上是一種自私的行為。當我意識到這一點後,感到既羞愧又抱歉,但也不確定自己接下來該如何行動,因為改變這種習慣並不容易。(甚至內心還沒有真的接受這是不好的行為,或是說很難斷定什麼是好什麼是不好。)

然而,作為團隊的一員和公司的 HR,在做任何事情時不僅需要考慮到團隊內部的資源,還需要考慮到政策或活動制定後對公司本身或同事的影響。選擇在有限資源下做出最大效益的事情,才是明智的選擇。

給自己合理的評價建立信心,驅趕自我批判的聲音,讓自己好好長大。

我並不是一個喜歡自己的人。回顧過去,走到今天,似乎都是靠著對自己的不滿和自我否定。這些反感和羞愧在過去驅動了我,讓自己達到了小時候無法想像的樣子,因此它們成了我的「成功經驗」,促使我不斷利用它們來驅使自己持續成長。

可以這麼說,我的內心有一個非常嚴格的老師、父母或是自我,對任何事情永遠不滿足,總是斥責我的行為、心態和感受。這些內在的聲音陪伴我走到今天,但卻無法將我推向更遠的未來。在 GoFreight,我意識到心態會成為一個人的上限,我不希望自己在現階段就達到瓶頸。

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,也是我在 GoFreight 最大的課題 — 建立合理的自我評價和信心。只有真正看到自己的付出和努力,在自我肯定中踏實地邁出每一步,建立起安全感和自信,才能在未來面對更模糊、更有挑戰性的事務時,保持初衷,堅定不移。

好啦~大概就這樣!

在精神時光屋 GoFreight 工作,每天或是每周都會有不舒適且充滿反思的歷程。

以上是這 20 周的學習,我只是習得這些知識但尚未實踐,未來 GoFreight 會是讓我踏實努力的場域,也期許自己要有耐心陪伴自己好好成長。

認識更多 GoFreight
GoFreight 官網LinkedInFacebookMedium

加入 GoFreight
104CakeResumeYouratorTeamdoor

--

--

Mia Huang
Mia Huang

Written by Mia Huang

帶著覺察生活,領著接受存在,藉由人生實踐平等心。主修人力資源也是人資工作者,招募人才是履歷上看到的經驗,但實際喜歡用 Design Thinking 或 Critical Thinking 嘗試提升組織效能。一個直覺力充沛的感受型人類,不需要工作的時候最喜歡放空、睡覺跟嚕貓。寫作是天時地利人和下的奇蹟,不強求也莫強求。